面向海洋工程开展前沿无人智能测控装备与虚拟测试技术研究

华南理工大学智能无人船艇队组建于2016年,依托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和广东省无人船系统工程研究中心,与广船国际有限公司深度合作,累计培养研究生十余人,发表多项学术成果,在校内形成了以SRP、百步梯等大学生创新项目为主的本、硕梯队式培养体系,学术氛围浓厚,团队组织架构成熟。入驻华南理工大学创新创业基地,助力华南理工大学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参与海洋工程领域的工程创新与科研实践建设,进一步建设高水平本科生科研实践平台,促进研究生、本科生之间的学术交流与科研传承,从长远发展角度上看,此举意在提高华南理工大学在国内无人智能技术装备领域的生命力和影响力。

研究背景

目前,美国和以色列的无人艇研制走在世界前列,欧洲和亚洲等国也在内河航运无人艇迎头赶上。国外无人艇技术的民用化已逐渐铺开,2000年美国MIT开发出了用于勘测作业的双体无人船“Auto Cat”;英国普利茅斯大学研制出“Fenrir”、”Mast”号;2013年英国ASV公司成功研制“C—Enduro”号USV,用来执行凯尔特海域的海洋动物科研任务;次年(2014年)日本EMP公司对外宣布研制成功“Aquarius”号USV,预期执行港口巡逻警戒、海洋地理探测等任务;意大利CNR—ISSIA机构研发的“Charlie”号无人双体船,主要用于海洋微表层取样、气候监测。相较而言,国内起步较晚,2008年,沈阳航天新光集团与中国气象局共同研制了“天象一号”,这是我国第一艘无人驾驶海上探测船。上海大学无人艇工程研究院研制并迭代的多款“精海X号”,水上自主性和测绘表现傲人。2014年,珠海云州智能公司展示了其自主研发的“领航者”号无人船。逐渐发展出测绘、水文、环保等领域的无人船应用,展现出十分光明的发展前景,此外,我国在无人船的一些前沿技术方面,比如全船数字孪生、航行数字孪生、全船智能测试系统、全船测试场具有领先的研究潜力,总体上展现出光明的发展前景。

基地优势

智能船艇创新基地团队成员掌握软硬件开发知识,成员具有多学科背景,吸纳了来自机械、机电、自动化、测控、电信的优秀本、硕成员。学科知识积累丰富,涉及多学科交叉内容,迭代设计了多艘具有自主航行控制功能的无人艇,发表中、外文核心期刊上的论文和国家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多篇。与工信部电子五所、广州市公交集团、广州南沙海警合作交付了多艘无人艇、浮标设备以及无人艇虚拟环境测试系统。现有团队知识储备成熟,成长前景广阔,在创新创业基地的共建平台上,可以广泛为全校范围内各理工科专业本科生提供一个全新领域的科研实践平台,助力学科建设。在与本科学生的联动与交流尚且存在不足之处,在本科生群体中影响力程度有很大的上升空间。在当前装备制造智能化与无人化得到广泛重视的业态下,研发无人测控与数字孪生技术对新型海洋装备提供产业升级指导大有可为。在当前国家海洋实力面对西方霸权主义的试探和侵扰,急需在海洋装备领域实现加快发展。
在无人艇装备的开发、无人艇艇载智能运维装备开发以及无人艇虚拟测试平台上,团队具有极高发展潜力。团队旨在联合无人艇水上水下测控装备,打造无人艇实艇测控平台和虚拟测试平台,深度结合数字孪生、多物理场仿真、虚拟现实理念,为海洋装备智能运维提供可靠保障和诊断。